「你的一點小改變,將會產生複利效應,如滾雪般,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
– 《原子習慣》James Clear

我們的生活裡有40-50%的行為來自習慣。
起床、刷牙、化妝、洗澡,每天必做的事情構築我們的日常。
如果我們從讓好習慣變得簡單、壞習慣變得麻煩,那好習慣的種子便會逐漸茁壯,長成我們喜歡的自己。

❚ 改變習慣的方法,是改變我們的「身份認同」

我不是想戒菸的人,而是不抽菸的人

「我不是想戒菸的人,而是不抽菸的人。」

你想成為什麼樣子的人呢?
愛運動的人,愛看書的人,還是環保的人?

身份認同這件事情十分微妙,舉手投足間都流露著我們內心的樣貌。
因為一旦我們的行爲與身份認同相違背自打臉的壓力讓我們選擇擁抱與身份相符的習慣。

試著定位自己是個熱愛健康的人
於是我們偶爾才發給自己一張炸物許可證,享樂的嘴饞僅於此時得以舒展。
營養均衡才是我們的日常人設,放縱無度的暴飲暴食反而背離我們想像的自己。

❚ 環境的提示往往更重要

看電視的時候,總想配上一盆爆米花
「不常讓自己暴露在充滿誘惑的環境,就不用展現超凡的自制力。」

溫暖的床鋪迎接著我們放空休息;手機通知開啟我們想看社群平台的慾望。
周遭的明示暗示,總引導著我們的行為,無意識地便困滯於環境的制約。

如果客廳軟綿綿的沙發,連結著我們捧一碗爆米花配電視的想望,
咖啡廳可能是讓我們靜下心發一封郵件處理公事的地方。
(一個空間、一個習慣)

❚ 改善拖延症,讓行動輕而易舉

一位女性在做瑜伽 累積好習慣

「良好的運動習慣,是從穿上運動服開始。」

我們經常將目標想得太過遠大,希望盡善盡美的壓力讓我們裹足不前
可以嘗試將目標劃分成細小的步驟,讓理想也能平易近人。

如果每週三天很難,能不能改成每週一天呢?
如果運動30分鐘很難,那2分鐘呢?
如果出門運動很難,先穿上運動服出門散散步就好呢?

一蹴可幾的目標並不存在,大多是我們從微小開始起步
穿上運動服不需要付出太大的意志力,走出門散步2分鐘亦是。
這樣的一小步,雖然不見得能有運動成效,但卻不會徒勞,因為每一小步也都在強化我們的身份認同

❚ 舊習慣引導新習慣,讓新習慣更有吸引力

一杯手沖咖啡開啟早晨

習慣總連接著下一個習慣。

我們去電影院的時候,點了爆米花;我們洗完澡,便拿起吹風機吹頭髮。
我們可以將新習慣與舊習慣綑綁:

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執行「我需要的習慣」。
做完「我需要的習慣」之後,執行「我想要的習慣」。

早晨喝上一杯手沖咖啡(目前的習慣),習慣去公園慢跑15分鐘(需要的習慣)。
公園慢跑15分鐘後,我會打開社群平台看看朋友的動態(想要的習慣)。

於是新的習慣,建立在舊的習慣上,執行完又能從想要的習慣得到獎賞,讓習慣與習慣串連成正向循環。

❚ 追蹤你的好習慣,讓獎賞變得具體

「每運動一次,就丟50元進健康撲滿吧!」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我們有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改變,
原來體脂已經降低了些,原來我們從不喜歡喝水,變成一週有兩天可以喝到1500 cc。

我們可以追蹤習慣,嘗試讓習慣的獎賞具體化:

每運動一次,就丟50元進去健康撲滿。
運動12次,就可以拿撲滿的600元,去享受一次肩頸按摩。

不過這邊要注意的是,獎賞不該與身份認同相違背喔!

❚ 小結

整本書還有很多精彩的地方等著挖掘,希望新譯的粉絲也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好習慣,打造自己生活的理想樣貌。

或許可以開始練習,讓喝養生茶成為習慣。
在早餐後,放入一包養生茶包到茶壺,然後做一件讓自己快樂的事
接著持續追蹤身體變化,才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唷!

5/5 (1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