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踩越快,用力擔起每一件事情的責任,讓繁忙塞滿了每一個喘息空間。
無止盡的加班、熬夜,週末再進行補眠,都是讓身體陷入惡性循環。
身體的疲倦,遲遲得不到良好的復原。就算補了眠,卻還是無法活力滿滿。免疫力隨之下降,也讓感冒、過敏等症狀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除此之外,不良的飲食習慣,諸如食用油炸、甜食、冷飲等,都更容易讓身體囤積廢物,加重倦怠感。
另外,適度遠離3C產品,因為信件、訊息、通知時時刻刻干擾我們,讓我們隨時處於忙碌狀態,這樣反而沒有辦法達到完整的休息。甚至,社群媒體的貼文,也容易造成我們的情緒負擔。
❚ 中醫觀點
良好的睡眠仍然是最基本調理身體的方式,會建議大家盡量在晚上11點到凌晨3點期間處於睡眠狀態,不要累積睡眠債,也不要過度仰賴茶、咖啡等咖啡因飲品提神,這樣只會治標不治本唷。
除了睡眠以外,均衡飲食與適當的運動,也非常重要。基本的起居作息,都是改善體質的關鍵要素,再結合食療、中西醫等,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疲勞感的產生,在中醫上,可能源自於「虛證、濕邪、氣鬱」。
【虛證】
① 氣虛 | ② 血虛 |
氣虛血虛,經常相繼發生。 |
容易有手腳冰冷、臉色蒼白等現象。 |
③ 陰虛 | ④ 陽虛 |
體內的津液不足。容易口乾舌燥、失眠多夢等。 ☞ 滋潤養陰食材:水梨、山藥、木耳、冬瓜等,調節體質。 註:津液是身體各種生理水液,諸如腸液、淚液、黏液等。 |
陽虛的人屬於寒性體質,容易四肢怕冷、腰膝酸軟。 ☞ 食材推薦:薑、蒜、韭菜、熟地。 |
【濕邪】
台灣屬海島型氣候,環境濕度高,而若又喜吃生冷食品,則容易造成,體內體外都受到濕氣的包夾,而讓身體「怎麼睡都睡不飽」。這是因為身體的陽氣不足,讓能量無法供應到頭腦,一直於昏昏沉沉、思緒不清楚。
建議可以適度運動,幫助身體出汗排濕。也能透過飲食,攝取如苦瓜、冬瓜、綠豆、薏仁、茯苓等利水食物。
【氣鬱】
主要是心理壓力造成的身體狀況,長期焦慮下來,會導致肝鬱氣滯。
可以盡量運動,排解壓力,和喝些花草茶放鬆身心。
留言